欧盟新电池法规 EU 2023/1542 下的生产者延伸责任(EPR)要求正式生效。这一法规直接适用于全欧盟,取代了 2006/66/EC 指令,对电池及含电池产品的生产、销售、回收等全链条提出严格规范。对于在欧盟销售相关产品的生产商和卖家而言,需在生效前完成目标国 EPR 注册,并向亚马逊、TEMU 等电商平台提交注册号,否则产品将面临下架禁售风险。
一、法规适用范围
新规覆盖所有类型电池,包括:
便携式电池(如手机、笔记本电池);
SLI 电池(启动、照明和点火电池,常见于传统汽车);
轻型交通工具(LMT)电池(如电动自行车、电动踏板车电池);
工业电池;
电动汽车(EV)电池。
法规核心目标是确保欧盟市场上的电池具备安全性、可持续性、耐用性和可循环性。
二、EPR 核心要求
作为法规生效后的首要合规重点,生产者延伸责任(EPR)要求包括:
注册义务:在每个销售电池的欧盟成员国完成国家级生产者注册,确保产品可追溯。
财务责任:对废旧电池的收集、处理和回收承担全部财务成本,推动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。
标签规范:
所有电池必须标注带叉号的带轮垃圾桶标志(提示可回收);
明确标注化学成分(如 “Li” 代表锂);
附加二维码,用于展示数字产品信息(如成分、回收指南);
需有单独的收集符号,便于消费者正确处置。
这些要求旨在提升废旧电池收集率,减少环境危害,并增强消费者与回收商的信息透明度。
三、其他关键要求及时间节点
除 EPR 外,法规还明确了多项分阶段实施的条款:
碳足迹与回收成分
2025 年起:电动汽车、工业及 LMT 电池的制造商必须披露碳足迹,公开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数据。
2031 年起:强制实施最低回收成分标准,包括钴(16%)、锂和镍(6%)、铅(85%),推动原材料循环利用。
电池护照
2027 年起:电动汽车电池、容量>2 千瓦时的工业电池及 LMT 电池需强制配备数字电池护照,通过二维码可访问电池性能、成分、原材料来源等全生命周期信息,强化供应链透明度。
可替换性与安全性
2027 年起:便携式电池需设计为用户可自行更换;LMT 电池需支持专业人员更换,减少因电池不可更换导致的产品整体报废。
四、废物与回收措施
为推动循环经济,法规针对性提出:
设定钴、锂、镍、铜、铅等关键材料的最低回收效率标准,提升资源利用率;
更新欧盟废物分类,将电池碎料产生的 “黑块”(含高价值金属)纳入专项管理;
2025 年 3 月起:限制向非经合组织国家出口危险电池废物,防止污染转移。
五、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
制造商、进口商及分销商需立即行动,确保合规:
完成目标市场的国家级 EPR 注册,避免销售受限;
实施符合法规的标签体系,确保产品标识合规;
建立原材料采购的尽职调查政策,追溯矿产来源(如避免使用冲突矿产);
搭建内部管理系统,跟踪回收目标达成情况(如回收量、材料再利用率)。
不合规者将面临罚款、市场禁入或其他执法措施,直接影响欧盟市场准入。
六、总结
欧盟新电池法规(EU 2023/1542)是欧盟推动 “绿色新政” 的重要一环,体现了其在电池价值链中对环境可持续性、循环性和战略自主性的长期承诺。
随着 EPR 要求的生效,所有涉欧电池及含电池产品的利益相关者需紧急推进合规工作,从注册、标签到回收体系建设全面布局,避免因违规失去欧盟市场份额。未来,随着碳足迹、电池护照等条款的落地,行业将面临更严格的环保与透明度要求,提前规划供应链与技术升级是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