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民用多旋翼无人机的研发与量产环节,核心性能实验是验证产品设计符合性、保障作业可靠性的关键环节。依据GB/T 38058-2019《民用多旋翼无人机系统试验方法》,我们针对某型5kg级电动多旋翼无人机开展了续航时间、风洞悬停抗风及起飞性能专项实验,通过标准化操作与数据对比,系统验证了该机型的核心性能指标,为产品优化与行业应用提供了量化依据。
一、续航时间实验:多工况下的能量性能验证
续航能力是无人机作业效率的核心指标,直接决定其适用场景的广度。本次实验严格遵循标准6.4.8条要求,针对空载/满载两种状态,分别开展悬停与平飞续航测试,全面评估电池能量利用效率。
1. 实验方案设计
被试品:某型四旋翼无人机(最大起飞质量5kg,标配22.2V/5000mAh锂电池);
环境条件:室外开阔场地,温度25℃±2℃,相对湿度55%±5%,气压101kPa,风速1.2m/s(2级风);
工况设置:
空载悬停:无任务载荷,离地10m悬停至低电量告警(电量10%);
空载平飞:无任务载荷,10m高度沿短轴200m椭圆形航线平飞,速度取作业速度中值8m/s;
满载悬停:挂载1kg任务载荷(模拟相机+电池),离地10m悬停;
满载平飞:挂载1kg载荷,同空载平飞航线与速度。
数据采集:采用GPS模块(采样频率10Hz)记录位置与时间,电池管理系统(BMS)同步记录电压、电流及剩余电量。
2. 实验结果与分析
续航时间数据(3次试验取最小值):
工况 | 续航时间(min) | 剩余电量(%) | 平均功耗(W) |
空载悬停 | 28.5 | 10.2 | 85.6 |
空载平飞 | 22.3 | 10.5 | 112.4 |
满载悬停 | 20.1 | 9.8 | 118.2 |
满载平飞 | 16.7 | 10.1 | 156.8 |
标准符合性分析:该机型设计续航指标为空载悬停≥25min、满载平飞≥15min,实验结果均超出设计值,符合标准“取3次最小值”的判定原则。平飞工况功耗显著高于悬停(约30%-35%),主要因克服空气阻力需额外能量;满载状态较空载续航下降约29%-31%,与载荷增加导致的升力需求提升一致。环境因素中,风速对平飞续航影响显著:当实验后期风速增至2.5m/s(3级风),空载平飞续航缩短约8%,印证了标准中“风速≤5.4m/s”环境要求的合理性——强风会导致额外能耗。
二、风洞悬停实验:抗风性能的量化验证
悬停稳定性是无人机在复杂气象条件下作业的基础能力,尤其在测绘、巡检等高精度场景中至关重要。本次实验依托闭式回流风洞,模拟不同风速下的悬停状态,验证其抗风能力是否满足设计指标(最大抗风等级6级,10.8m/s)。
1. 实验方案设计
风洞参数:试验段尺寸3m×3m×6m,风速调节范围0-15m/s,均匀性≤±5%;
测试风速:3m/s(3级)、6m/s(4级)、9m/s(5级)、10.8m/s(6级),每级风速稳定3min;
数据采集:激光跟踪仪(精度±0.5mm)记录无人机与悬停原点的水平距离(L)和垂直距离(H),每秒采样1次,计算180s内的均值与标准差(σ)。
2. 实验结果与分析
悬停精度数据:
风速(m/s) | 水平距离均值(m) | 水平波动σ(m) | 垂直距离均值(m) | 垂直波动σ(m) |
3 | 0.32 | 0.08 | 10.05 | 0.05 |
6 | 0.58 | 0.15 | 10.12 | 0.09 |
9 | 0.89 | 0.21 | 10.23 | 0.14 |
10.8 | 1.25 | 0.32 | 10.35 | 0.21 |
标准符合性分析:依据标准6.4.9条,定点悬停需考核水平与垂直偏差。该机型设计水平偏差≤1.5m(6级风),实验结果1.25m符合要求;垂直波动随风速增大呈线性增加,但最大偏差0.35m(10.8m/s时)仍在可接受范围。风洞实验中发现,当风速超过8m/s时,无人机出现轻微侧倾(≤5°),通过电机差速调节可维持姿态,印证了标准中“抗风能力试验需观察转向、侧飞响应”的要求——该机型在6级风下仍能响应地面控制指令,无失控现象。
三、起飞性能实验:初始阶段的稳定性验证
起飞是无人机作业的首个关键环节,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作业安全。本次实验按照标准6.3.9条要求,在不同地面条件下验证自动起飞的可靠性。
1. 实验方案设计
场地条件:
平整地面:水泥地,坡度0°,表面粗糙度Ra1.6μm;
轻微坡度:沥青地,坡度5°(小于标准规定的10°),沿坡度方向设置起飞线;
模拟松软地面:草坪地,草高5cm,土壤含水率20%;
实验步骤:每次起飞前检查电机启动一致性(转速差≤50r/min),执行自动起飞程序(垂直离地至1.5m高度悬停),记录起飞时间、离地瞬间姿态角及是否出现“蛙跳”“翻转”等异常。
2. 实验结果与分析
起飞性能数据:
场地类型 | 起飞时间(s) | 最大倾角(°) | 异常现象 |
平整地面 | 3.2 | 1.2 | 无 |
5°坡度地面 | 3.5 | 3.8 | 无 |
松软地面 | 4.1 | 2.5 | 轻微弹跳(≤5cm) |
标准符合性分析:所有场地条件下,无人机均无翻转、失控现象,符合标准“自动起飞不应出现蛙跳、翻转”的判据。松软地面起飞时间延长0.9s,因草坪对起落架的支撑力不均匀,导致初始升力建立较慢;5°坡度地面的最大倾角3.8°,通过飞控系统实时调节可快速修正(1.5s内恢复至≤1°),验证了坡度在标准允许范围内的安全性。实验中发现,当电池电量低于20%时,起飞加速阶段电机响应延迟约0.3s,提示需在操作手册中补充“建议电量≥30%时起飞”的说明,这与标准“试验需评测维护保养要求”的目标一致。
四、实验总结与应用建议
通过三项核心性能实验验证,该型无人机的续航、抗风及起飞性能均符合GB/T 38058-2019标准要求,且关键指标优于设计值,具备在测绘、低空巡检等场景的应用潜力。结合实验过程,提出以下建议:
1. 续航优化:平飞工况下的能耗占比偏高,可通过优化螺旋桨气动效率(如采用变距桨)进一步提升续航;
2. 抗风设计:6级风下水平波动接近设计上限,建议强化飞控算法中的风干扰补偿模块;
3. 操作规范:基于起飞实验结果,需明确“避免在坡度>8°或松软地面起飞”的操作禁忌,补充至维护手册。
GB/T 38058-2019为实验提供了系统化的方法框架,而实际实验数据则反向验证了标准的科学性——通过将实验室数据与实际作业场景关联,可推动无人机产品从“达标”向“优质”升级,为低空经济的安全发展奠定技术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