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 18031-3是欧盟《无线电设备指令》(RED)框架下,针对金融交易设备网络安全的核心技术规范,将于2025年8月1日强制实施。其核心目标是借助技术手段,防范涉及虚拟货币或货币价值转移的联网设备面临的金融欺诈风险,保障交易数据的机密性、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。
该标准的具体适用设备如下:
• 支付终端:包括POS机、自助支付终端、移动支付设备等。
• 加密货币设备:如硬件钱包、冷钱包、支持虚拟货币交易的智能设备。
• 金融物联网设备:联网ATM机、智能保险柜、数字货币矿机均在此列。
• 特殊行业设备:像支持虚拟货币交易的智能手表、可穿戴支付设备等。
EN 18031-3通过14项安全机制构建起全方位防护体系,关键测试内容如下:
1. 安全启动(Secure Boot)
◦ 设备启动时,需对固件完整性进行验证(例如数字签名校验),以此防止恶意固件注入。
◦ 禁止回滚到存在已知漏洞的旧版本固件,保证安全更新具有不可逆性。
2. 抗篡改设计
◦ 配备物理防拆传感器,一旦检测到非法拆解,立即锁定设备并清除敏感数据。
◦ 密钥、私钥等敏感数据需存储在硬件安全模块(HSM)中,以抵御侧信道攻击。
◦ 实时监测电压、温度等运行参数,出现异常时触发安全响应。
3. 交易日志与审计追踪
◦ 完整记录交易时间、金额、用户身份等信息,日志需加密存储且不可篡改。
◦ 支持监管机构或用户查询交易历史,确保交易可追溯。
4. 多因素认证与交易授权
◦ 金融交易需支持密码+生物识别(指纹/面部识别)等多因素认证。
◦ 大额交易需用户二次确认,如通过短信验证码、动态令牌等方式。
◦ 实行权限分级管理,分离管理员、操作员、审计员等角色权限。
5. 端到端加密
◦ 交易数据在设备与支付网关间需全程加密,采用TLS 1.3或IPsec协议。
◦ 加密密钥定期轮换,轮换周期不超过90天。
6. 防中间人攻击
◦ 设备需验证支付网关证书的有效性,防止证书伪造或中间人攻击。
7. 第三方检测
◦ 高风险设备需通过公告机构(NB)的渗透测试(模拟黑客攻击验证安全机制)和物理安全测试(检测防拆设计有效性)。
◦ 低风险设备可采用自我声明,但需满足安全启动、日志加密等核心要求。
对比维度 | EN 18031-1 | EN 18031-2 | EN 18031-3 |
适用范围 | 所有互联网连接的无线电设备(如路由器、智能家居) | 处理个人数据的设备(如儿童玩具、可穿戴设备) | 处理虚拟货币或货币价值的设备(如POS机、加密货币钱包) |
RED指令条款 | 第3(3)(d)条(网络保护) | 第3(3)(e)条(隐私保护) | 第3(3)(f)条(防欺诈) |
核心目标 | 防止网络损害与资源滥用,保障网络服务完整性 | 保护用户隐私数据(如儿童信息),防止数据泄露与滥用 | 防范金融欺诈,确保交易数据安全与可追溯性 |
关键安全机制 | - 防火墙与DDoS防护- 安全通信协议(如WPA3)- 漏洞管理与安全更新 | - 儿童默认访问控制- 隐私资产加密存储- 数据最小化原则 | - 安全启动与固件防回滚- 交易日志加密存储- 多因素认证与交易授权 |
合规路径 | 部分章节可自我声明,高风险功能需NB认证 | 涉及儿童数据时强制NB认证,其他可自我声明 | 高风险设备强制NB认证,低风险可自我声明但需满足严格条件 |
典型测试项目 | - 抗DDoS攻击能力- 安全通信协议验证- 固件更新机制测试 | - 儿童数据加密存储- 家长控制功能验证- 数据访问日志审计 | - 交易日志不可篡改验证- 硬件安全模块(HSM)检测- 渗透测试 |
8. 时间节点
◦ 2025年8月1日起,所有适用设备必须符合EN 18031-3要求,否则无法获得CE-RED认证进入欧盟市场。
9. 技术文档要求
◦ 需提交安全设计文档(如威胁建模报告)、加密协议说明、漏洞扫描报告等。
◦ 高风险功能(如虚拟货币交易)需提供第三方渗透测试报告。
10. 认证周期
◦ 常规测试周期3-6个月,加急可缩短至2个月,证书无固定有效期但需年度监督审核。
EN 18031-3的实施,标志着欧盟对金融设备网络安全的监管进入技术标准化阶段。其“安全启动”“交易日志加密”等核心要求,已被美国PCI DSS、新加坡《网络安全法》等国际标准借鉴。随着欧盟《数字金融法案》的推进,涉及数字货币、跨境支付的智能设备将进一步纳入认证范围,推动全球金融设备安全技术向更高标准发展。